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施云江:中国商贸关系源起寻踪

  • 香港卫视
  • 2020/08/03 11:43
分享到:
  • 收藏
  • 38.1万

25.jpg 


4100年前,代表中国最高农耕文明成就的良渚现象突然消失。 而现代考古却发现良渚的精美手工业玉制品等遍布九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皇帝分发的抑或是贸易传播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历史研究》一书显示,中国文明是人类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中国是人类最具合作特质的社会。研究看到,这与传承上万年的唯物理性牵引中国持续走和平合作之道有关。中国文明长期不断应该是指:在中国社会历史上所形成的“道德规范与立法原则” 价值能够长期保持一致性而言的。但这个价值能否从商贸关系中找到合理解释呢?


施云江、范娜著《奉贤与货币起源》(以下简称《奉》书)研究显示,中国最早商贸关系起源于中国社会的初次统一:大禹统一九州。

 

一、困境中突围的帝尧改革

 

《尚书-尧典》显示4100年前帝尧时洪水“逆袭”。显然,这是一个类似于更早的炎黄时期东夷崛起并引发战争的重起现象。东、南方向的九夷部落再起让华夏联盟倍感压力。帝尧由此发起改革并褝让王权,被孔子盛赞为 “天下为公”。


研究看到,帝尧从四岳十二牧部落联盟生存容量较小的草原社会向先进的生存容量更大的农耕社会生产力大转型性质的,也是针对中国北方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地缘经济失衡而发起的改革。最后,改革成功并融合九夷社会后力量大增,大禹借机统一九州并从“商贸关系”中设计了深化百族融合的立国方案。


研究显示,帝尧改革生产力创新,让黄淮平原上的豫州地区种稻自由民大量涌现,财富大增伴生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从甲骨文 “朋”及127个“福”等字研究看到,当时的商贸关系是在按月“赶集”中形成的。大禹构建商贸关系对上百个酋长部落原有治理体系提供了强力冲击,并为横跨长江南北草原、农耕、海岸三大人类生存地实现多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根经久不衰的纽带,也为中国社会构建更高生产效率关系提供了支撑。由此看到,中国人类族群演化是通过大融合来实现的,商贸伴随货币的普及功不可没。


中科院王吉怀先生考古显示,大禹曾在安徽蚌埠涂山与35个酋长部落会盟,史称~涂山会盟。进一步研究发现,大禹推广货币以贝换铜、以铜制鼎建立起的信用关系被后人称之为“一言九鼎”。之后,大禹率兵击败“三苗”打通南下通道,史称——通道之战。


绍兴会稽山大禹再会百官并排除了挡道的太湖王防风氏,催生了税法《禹贡》。典龙女匽夫妇为此从大禹百族合作关系中作金融易《归藏》,被 “道教•神话”传称为天皇氏古越王,显示典龙主撑了太湖流域。


帝尧改革在百家争鸣时期引发争议在于其政治上的王权禅让。在经济上他采用招贤纳士来寻找改革方向,最后他选定产量是旱作物3~5倍的“种稻”作为突破口。于是,一场历时“9+12”年的鲧禹治水、舜龙种稻生产力突围开始了。对外关系他制定了“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政策。由此让中原豫州地区自由民大量涌入,治水种稻成功让社会财富大增、交易频繁,典龙以”五个为一串,二串为一朋“为使用单位的海贝为币开始了。中国商贸交往也最早开启了一条人类独一无二的社会融合之路。货币初创时,舜很担心关照典龙要向民众宣传我是守信的。《舜典》显示,帝曰:龙,朕{即土}谗说殄行,震惊联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史料显示,帝尧对舜龙历山“种稻捕鱼惠乡邻”事迹考察时,女匽对舜龙种稻场景以“左右两块地,中间犁一圈,两边两只手,各牵一头牛”的拼接关系造了一个“典”字,成为帝尧(后人称天皇)赐给典龙的姓,并以此为典范,发起了改革。


创新总是在互动中涌现。改革成功后帝尧视察现场,女匽用伏羲+女娲+炎黄+九夷等十三个部落融合的人口与大禹治水13年的变化成果画了一张13×13格的图来演算,后来成了古人的一张“围棋”图,也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用的规划精算表并形成习俗流传了下来。


《禹贡》显示,大禹以豫州为中心关联九州的贸易立国方案,为中国长江南北老百族又称老百姓的融合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之前中国社会彼此都是孤立的酋长部落经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贸关系。帝尧改革的发起行为显然不是偶然的。他是秉承了祖上和平合作理性的引导,才主动放弃恃强凌弱的武争而选择改革之路的。


本文作者著《货币起源与华夏文明》研究看到,中国唯一不断的文明神奇之处在于其创新并传承了易道理性、象形文字和唯物信仰“三大成果”,守定了中国社会合作演化的坚韧性。

 

二、三大成果守定中国文明

 

DNA及多方互证显示,末冰期退尽,1.2万年前成都平原古羌人部落一支在盘古率领下,改进“狩猎”方法、开天辟地创建父系部落成功,后人将其在连绵山峦中,用合作守时的“探山、设陷、围山、赶山、围猎”天人合一的事迹总结为《连山•易》。之后传承的伏羲部落有了“畜牧”业的《洛书•易》,而母系的女娲部落则有了 “农耕”的《河图•易》。伏羲太极“图”和女娲巫文化的“巫”字成为中国北方象形文字的源头,而在炎黄融合后有仓颉造28个象形字,大禹融合九州时女匽造46个拼接字,开启了中国现代意义上造字。


而连山、洛书、河图三个不同时期起源的,单一族群针对单一产业关系的《易经》,到了大禹金融关系统领社会后,帝尧之次女、典龙之妻、贞人女匽主导作金融易《归藏》,之后1000年周文王针对前朝“无道”找“有道”而作规范人文关系的《周易》,再后600年,孔子针对战国纷乱,社会“无序”找 “有序”,并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制作了《易传》形成了中国第六部最接近今日社会的易经《孔子•易》。


《归藏•易》是中国人类自连山等三大酋长单一产业《易》的第一次升级。它为后来的《文王•易》和《孔子•易》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它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的社会产业效率关系的组织形式。易,是中国社会道德标准和立法原则的归集,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社会产业关系的组织方法,在今天《宪法》中可以清晰看到其对应关系。


中国社会三个产业《易》+三个综合《易》铸就了中国文明的理性内核。到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在中国社会道德规范上形成了一致性,形成了一条中国特有的理性之道——易道。


 DNA研究及互证发现,人类唯一不断的中国文明与人类社会演化关系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段:

(一)(500~1.2)万年前,即末冰期前的智人时期是“候鸟式”迁徙时代。考古学家称为旧石器时代,社会学家称之为母系时代。

(二)1.2万年前到1945年全球联大成立前,人类处在“地缘经济”各自发展时代。考古学家称为新石器到现代工具时代。社会学家称之为父系氏族时代到现代体制的民族融合时代。

(三)1945年~?“联大”成立后人类进入了“全球化”合作时代。但前期只是工业全球化时代,真正的人类全球化将以“国际货币”创新出现为标志,实现人类幸福全球化。


显然,商贸互动让人类融合。


中国原始部落在商贸关系中走向瓦解,各民族在 “地缘经济”升级转型中走向更大融合。大禹统一九州打开了中国地缘经济新局面。而帝尧前的中国社会,酋长式部落经济让人类生存优化的发展效率走到了尽头,帝尧改革加速了社会融合并增效,加快了财富的增长。典龙创新用上海沙冈海贝为币,突破了一般等价物具有主政专控、易于使用、利于防伪、连续供给和信用锚地五大要求的障碍。女匽以“贝”为一端的关系拼接造字以及创作金融易对九州商贸关系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禹贡》不但构建了九州商贸纳稅关系,而且,在原有西南对外通道基础上,又打通了西北雍州(排雍之州)的河西走廊让中国商贸关系在对外开放中全面兴起。


今天一个汉民族已有13亿人口,是由400多个酋长部落瓦解后形成了百家姓的社会。出奇的是这13亿人,占世界人口17%的单一族群并不是靠某一“神力”来融合的。 而贸易的唯物性贯彻了中国的易道。从孔子理性看到:“凡是和为贵、百善孝为先、人人争出息”的价值观事实上形成了中国人类开放式、不排他的唯物信仰体系在易道中形成 。中国特有的易道、文字、信仰三大成果守定了中国文明。

 

三、中国商贸史的三个界面

 

基于中国贸易史起源及演化特征大致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以大禹统一九州为起点,针对酋长部落相对封闭社会而展开贸易交往,从而在民族互动中打开了原始封闭的酋长政治关系,形成了中国社会走唯物理性的“贸易立国”之路。

第二段是起于商鞅变法的秦汉时期形成的“重农抑商”国策的调整直至明清时期形成的自我封闭。

第三段是新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并融入全球化,重启了现代新型的贸易关系。


大禹统一九州之前的酋长社会,部落之间的交换很少,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商贸关系,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商人了。所以,当大禹统一九州,草原、农耕、海岸三大生存产业地融合后,上海沙冈差异化的海岸产品开始大量进入九州百族社会。


屈原《湘夫人》及当地久远的民歌涉及“女匽”途径荆州楚地正是大禹时期战三苗的通道之战地区。可见中国南北商贸关系存在极早并影响深刻。


由帝尧改革引发的黄淮平原上的豫州农耕区的崛起和种稻自由民的大量出现是中国贸易关系兴起的基础。并在社会财富大增中产生了大量的交易需求。中原成为远古中国的发达地区。


货币史研究显示,盘古开创父系后,小伙子们向母系 “求亲”,是用其狩获大增的财礼~公羊来实现的。公羊传至现代叫大羊(洋)。显示是“等价物”出现了。炎黄融合后增用~龟甲,帝尧加用丝巾,留下了作为一般等价物出现前人类对货币起源的探索。但“等价物”条件依然没有实现货币要求,在典龙用海贝为币后达到了货币五大要求。


大禹统一九州后,由九州各地不同地缘条件中形成的老百族融合,让盘古从父系中形成的“氏”与古羌人母系中传承的“姓”合称为姓氏,并延伸了后来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及汉人、唐人大族群。中国商贸关系正是在这个大族群的增长过程中扩大了贸易的容量。


大禹统一九州建立的以豫州为中心,与周边八个州以及两条对外通道构建的贸易关系中形成了“贸易立国”的结构,并在“夏商周”关系中延续了1800多年。这一点可以从海贝为币用尽后,各诸侯国用骨、石、铜、铁仿海贝,直至秦王朝统一货币前的痕迹中看到这个历史的关联。


因大禹大规模用海贝为币,而当地沙冈偒傣人在历史上利用海潮关系发明的“围堰竭泽”捕鱼法则让当地海产品实现供应量巨大。于是,形成了以采集海贝和运贝为主的,辅以各种海产品经营而建立起了偒傣人与九州多元的商贸关系,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商人——贤商。


但当时在九州南北贸易关系中行商的偒傣人并无商人的称谓。贤商,是今天上海奉贤地区的商人为追比先贤偒傣商人而得名。

 

四、中国商贸的持续动力

 

大禹统一九州后,在梁州西南古道贸易的基础上,又开通了雍州的河西走廊。并将战败的“三苗”迁至敦煌附近的“三危”形成了后来的齐家文化,继而又在齐家人不敌外族袭扰下退居堰师地区而形成了二里头文化。大禹以绥服区梁州为中心实现贸易纳税一线牵,拉起了广泛的九州贸易关系。


作为大禹统一九州南北文化交汇地沙冈,女匽造字为中国商贸关系留下深刻印记。“贤”字沉淀了一路深厚的“贤文化”。从甲骨文“贤”字关系研究对比现场可见,贤=“沙冈线+竹冈线+海贝+拾贝人的手”。女匽本意是海贝“鲜而多财”。


2500年前,沙冈少年子游随孔子弟子大商人子贡采购海产品的贸易车队北上,拜到孔子门下成为孔子高徒。子游也由此得名,子=孔子,游=南方北游来的,以及会讲(言)围“堰”竭泽捕鱼法而得”言堰“之名。晚年子游因在南方奉贤沙冈等地讲学而被称为言子。


子贡因在沙冈经营的海产品数量极大,史料把其规模描述为“车百乘”。研究“子贡”看到,子=孔子,贡是指贡献大贝即大量财富的意思。子贡是中原人,旁的却是大贝。当时沙冈采贝为币已终结,然而子贡还是让自己借用了采贝历史传承的说法。历史上的子贡还曾游说于南方吴、越王之间。


《礼记•礼运》显示,子游因孔子将其毕生的政治梦想 “礼”托孤于他而成为事实上孔子最依重的人。后人有了见贤思齐、奉敬贤人的祖训。于是,“贤”字经孔子使用后《说文解字》中就由“鲜而多财”变成了 “多才”。


贤商在官家运货贝中,辅助运海产品而长期沉淀形成了贤商文化。贤商在稅法《禹贡》及金融易《归藏》引导下,从地缘生产力创新崛起,与南北百族文明融合形成了历时久远、规模巨大的产业。在中国远古社会历史中长期行商沉淀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让吴、越之地在远古中华文明体系中异常崛起。尽管秦汉以后弱化了商贸关系,但偒傣商人还是延续了这种文化。


奉贤沙冈,这个把中国商贸关系以及贤商印记深埋在历史中的地方。今天又成了一个上海民营企业扎堆集中的地方。


大禹统一九州,因沙冈货贝和税法《禹贡》需推广九州,而被纳入横跨长江南北地区的张杨之地——杨州。纳税区又被叫作~“要”服区。税法是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夷和蔡”是免收和减收的意思。可见诺大扬州地区只有采贝的中心“沙冈”才是“要”。


货币用贝为女匽以贝为一端联想社会关系造拼接字提供了条件,也为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出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看到,女匽造贝系字20个,关联字有26个,字字深入社会关系之中,见证了中国南北文明融合交汇之地和中国最早商业海产品的生发地,偒傣人贤商精神在奉贤沙冈这个生发地的文化沉淀关系。


DNA研究显示,在末冰期渐退的2万年前,非洲智人进入了长江以南中下游地区,期间留下了仙人洞、高庙、义乌、余姚、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和良渚等一串南方农耕文明的历史痕迹。从当时人类先进的农耕文明中也形成演化出了中国最早先进的手工业文化。


大禹统一九州也为其儿子“启”开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百族融合为特征的持续涤荡原始部落根基的,让多民族走向融合国家的夏王朝打下基础。


当中国北方酋长社会依赖地缘自然资源生存优化效率走到尽头时,政治家帝尧慧眼看到了先人炎黄融合战蚩尤的战争负面影响,并发现了九夷重起的动力优势。


九夷瓦解并融入华夏部落后,舜禹为控制上海沙冈采集海贝,《尚书•舜典》显示,舜35年,遣司空大禹率兵南下征三苗,从而打通了长江南北的通道。


之后,上海地方志《金山卫春秋》显示,大禹派颛雪将军率兵丁三千,招募民工二万,在今天的金山卫浮山岛附近建造宁海古城。其目的是在于控制上海沙冈与竹冈之间南北约60多公里长,2~3公里宽大约150多平方公里的海岸线上采集海贝。


奉贤博物馆显示当地考古文物中,由拓林、江海镇出土了很多良渚时期的捕鱼工具和用具。其中,上海市文管会在1996年时从大亭公路江海段发现的4500年前墓葬的一男性壮年特别引人关注。可见奉贤捕鱼起源很早。

 

五、文化大交汇中的沙冈文明

 

研究显示,奉贤沙冈早期人类有一种利用一天两潮的潮差关系挖坑捕鱼的办法。该捕鱼法在大禹规划沙冈后扩大形成了两条有30多公里长的沙港和竹港大规模捕鱼作业区。后人留下一个成语叫“围堰竭泽”捕鱼法。这种捕鱼法后来被延续到台湾澎湖列岛改进为~石沪。“沪”正是今天上海的简称。


女匽来到沙冈后造“港”字,其本意是针对围堰竭泽捕鱼法让“鱼”来泊的意思。今天已延伸到了让“船”来泊的变异。女匽本人也因“堰”字,而将自己由女英改名为女匽。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家李辉与洪玉龙著《偒傣话》显示,上海奉贤北侧竹冈北端的金汇镇地区存在一种讲人类最多元音的偒傣话人群。


《奉》书显示,“偒傣话”起源于大禹南下时采集海贝而招募的二万良渚民工和北方华夏三千兵丁语言交集创新和偒傣人产业文化形成了传承的特点。


以后这支南北民族融合的人类在长期的沙冈海产品生产和运输的生涯中延续巩固了偒傣话,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族群语言。


女匽初到沙冈,从南方良渚拾贝人与良渚农耕人的生存关系完全不同中受到启发:良渚农耕人靠一颗种子下田,用5—6个月时间才能得到财富,而良渚拾贝人只需从沙滩上拾起海贝就是财富。于是,她用“象形+会意”的方法拼接造了一个“偒“字,人+日+海岸线+万物=偒。以后她从偒字中减去了 “人和海岸线”,引出了“易”字。日+勿(勿通物)=易。从此“易”成为中国产业效率关系总结的一个关键字,“易”的关系叫做《易经》。女匽还将自己北方贞人称谓从,鼎+Y(对天卜)改为贝+卜(对地)。


女匽造“贡”字,本是一个涉及海贝和税法《禹贡》的字,大禹时期九州共用。而让人费解的是甲骨文里并没有找到“贡”字。说明纳贡不在巫师占卜的范围内也就没有收入甲骨文。可见纳税的“贡”作为民间及官方的使用不用占卜。这也对后来从巫师中形成的中国知识分子避开钱说事具有相似的传承性。显然,子贡是大禹九州“贸易立国”国策传承后期的北方贤商。而在吴越争霸后,又出现了如范蠡这样杰出的南方贤商。


许慎将贤字解释为“多才”,却把女匽“鲜而多财的本意隐含掉了。贤字的字体从甲骨文中一路演化,后来经过多次变形成了今天的贤字。今天来看“贤”字演化出的贤文化,从“鲜而多财”到 “多才”,其“多”的含义中存在“首创和独创”的精神,正是今天贤文化的主张。


在大禹统一九州后,沙冈良渚人在长期的用奉贤海产品与中原各地实现贸易关系,其中形成了一支特别的贸易人群——偒傣商人。他们以沙冈海产品为贸易基础,在这条产品线上生存发展了有4000多年。


典龙夫妇成为大禹时期在太湖地区的商贸领导者,对大禹贸易和税收关系编制金融易以及在绍兴会稽山积极参与了大禹稅法的讨论和制定使其在教化民众履行税法《禹贡》和接受《归藏》的引导而被后人别称为龙山师爷和绍兴师爷。


在大禹规划九州及对外贸易中,上海沙冈的偒傣商人在典龙女匽的策动下,利用官家运贝和海产品关系走南闯北,从良渚时期的手工业品中散布各地看到了最早偒傣商人的足迹。


贤商在《归藏•易》引导下进行了长期的具体化操作,为大禹主持梁州财富巨大的积累和夏王朝政治统治数百年的持续提供了支撑。中国远古历史上1800年传统贸易持续地演化,在对根深蒂固原始酋长部落血缘政治关系价值观起到巨大瓦解中贤商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社会进步是沿着一条部落社会血缘关系持续和平瓦解又融合的路线演化的,也是沿着一条人类生存优化效率的唯物理性的“易”道形成的。其中,与近二千年之久的贸易立国的国策有关,贤商持续的生存优化努力功不可没。


之后,随着各地经济的崛起, 商鞅改革及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社会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型。从偒傣人群的存在可以看到,贤商尤其在盐铁专供后进行了创新并作出产业调整,在特殊的地缘条件上重新崛起,并由此演化至今。


当时,远古贤商的产品应该是众多的,今天从中国4100年前的各地出土文物看,除良渚大量精美手工业品遍布九州外,偒傣话显示贤商的商贸关系是长期存在的。在九州商贸通过云南、雍州口岸的对外关系中,其中应有贤商的身影。


之外,贤商除完成官方货贝采运外,大量民间的鱼业产品、贝系饰品、盐类产品也是紧随其后,还有偒傣人从鲸鱼油中发现了治开裂的自然甘油用沙冈蛤蜊壳包装后成了今天的护肤品等。


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此外还有周边良渚农耕地区的农产品、升级的龙山、会稽山黄酒等众多发酵品和作为兵丁、运输民工用作干粮的上虞粱湖年糕很象与大禹一线牵的梁州关联。紧随其后的吴越商业文化以及浙商的特征与源头贤商的关联性是尤为明显 。


研究看到,中国4100年前在大禹领导下的夏王朝初期,九州是一个以中原豫州贸易区为大市场,以贤商提供货币及海产品构成贸易纽带,最终让财富向梁州归集的格局。


所以,中国最早御用商人——贤商,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汉民族的形成具有近2000年的催化作用,并在秦汉之后自我创新生存演化至今,对于认识中国人类坚守唯物“易”道,遵循客观规律的引领和民族之间关系的融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020年7月13日于大船酒店

上海典龙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施云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