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票率得力于政治暗涌
- 星岛日报
- 2015/11/23 16:03
-
收藏
-
57.9万
区议会投票率创下历届最高纪录,却没有重演12年前建制派在高投票率下大败的历史,反而民主党前主席何俊仁和民协前主席冯检基都在老巢连任失败,占领行动发挥不到当年反对《基本法》廿三条运动的效应,撼动不了建制派在地区议会的优势,传统民主派更遭激进民主派削弱。
曾经有政治人物说过:投票率高反映选民不满政府,有利反对派。2003年区议会选举创下44%的高投票率,纪录到今年才被打破,当年民主派就是承接反廿三条七一大游行的余威,以“踢走保皇党”为口号,把建制派打得落花流水。这次是占领行动后首个全港大型选举,反而是建制派攻势极度凌厉,传统民主派陷入苦战。
2003年的选举,是意识形态凌驾地区工作的选举,有在地区耕耘多年的明星级建制议员连任失败,有毫无地区工作经验的候选人纯粹因为打着民主派旗号即当选。这次占领行动刺激社会两极化,令较为倚靠游离票取胜的传统泛民主派受到两面夹攻。
传统泛民受两面夹击
本届选民人数和投票人数都是历来最多,超过26万位新登记选民中,18至20岁者占了1/4,不少新一代首投族意识形态较倾向民主派一边,但是他们往往觉得传统民主派老化和起不了作用,倾向投票给乘“雨伞运动”而起的较“激”候选人,这些“伞兵”参选,不仅“割”掉传统民主派的选票,部分人还赢得议席。
传统泛民这次的选举策略,对普选议题采取较为低调的姿态,聚焦于饮用水含铅等民生事项,原因是沾不到占领行动的光,反而因为受到占领行动捆绑,否决了普选特首政制改革方案,担心护住基本盘之余,招致一些政治立场温和的选民不满。
建制派要完成硬任务
占领行动不利传统泛民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刺激建制派大大提高战斗意识,全力加强部署及增拨资源,不让社会向占领行动展现的激进民主势力倾斜。建制派向来在地区事务方面享有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优势,这次同时利用部分市民对占领行动的怨气,在誓师大会上增加了“踢走泛民”的口号。
在中央分管港澳工作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今春在北京接见港澳政协委员时,列出了“爱国爱港阵营”今年两个“硬任务”,其一是通过政改,其二是做好区议会选举。政改通过不了,建制派更加努力,务求在区议会选举取得成绩,为此加强协调和动员,以及透过社团组织,支持一些并不隶属于政党的独立候选人。
今次区议会选举不再以意识形态为宣传重心,但是在地区事务和民生议题背后,仍然充满意识形态暗涌,投票率打破历届纪录,显示这股暗涌将在明年的立法会选举发挥更大的威力。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