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烟火气中茧化蝶 探访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

  • 香港卫视
  • 2021/04/22 11:30
分享到:
  • 收藏
  • 30.7万

 2011年3月,重庆首个公共租赁住房小区民心佳园向社会公布首次摇号结果,15281人幸运中签,重庆也成为中国大陆首个向居民配租公租房的城市;

 

十年过去,当年那个被无数好奇目光包围的民心佳园早已洗尽铅华,在岁月光阴中静静沉淀,与居住其中的人们一起陪着这座城市,散发着一丝丝烟火暖意……

 图片1 (550x366).png

2011年民心佳园社区首批居民签约/金山街道供图


“大忙人”王婆婆

 

3月31日上午,王开云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公交车站,指着有序排队上车的人群说:“现在大家都守规矩,我这个文明劝导员也可以光荣‘下岗’了。”


今年81岁的王开云是民心佳园小区的第一批住户,也是小区的第一批注册志愿者和小区住户公认的“大忙人”。“我是退休工人,本来一家三代人都住上清寺的一室一厅老房子里,民心佳园摇号的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帮我报了个名,没想到就摇上了。”王开云笑着说。


王开云还记得,她刚住进来时候,小区公交站还比较少,当时很多上班族为了赶时间,上公交车时不喜欢排队。“当时我觉得这样不好,自己退休恰好又有点时间,就每天在车站劝那些年轻人排队。”王开云说。


让王开云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念头和自发的行动,让她在71岁的时候成了民心佳园小区的第一位文明劝导员,并开启了往后的志愿者生涯。


“小区刚刚成立,王婆婆就和几个热心的伙伴主动牵头成立了小区的志愿者队伍,义务参与小区居民服务,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民心佳园一社区书记马琴告诉记者,包括民心佳园在内的公租房就是为了解决部分城市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可民心佳园作为重庆首个公租房小区,在初期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公共设施和管理服务机制还有很多没到位,王开云带头后,小区的一些热心住户也自发组织起来,义务为小区其他住户或公共事务提供帮助。


“除了在公交站做文明劝导员,当时就70多岁的王婆婆,还会主动去关照小区里的空巢老人,以及自理能力较差的困难住户。”马琴说:“因为帮助人,王婆婆每天都挺忙,是我们小区最受欢迎的‘大忙人’。”

 图片2 (550x289).png

王开云与交通劝导员一起维护交通秩序/金山街道供图

 

烟火气中茧化蝶


王开云觉得,几十年前的重庆虽说不上富裕,但也有很多让人觉得一辈子品味感怀的,而她在民心佳园所做的事情,也只是她作为一个老重庆人习惯的延续。“谁家有个困难,邻居帮忙搭把手,邻居之间多走动聊天,不是很正常的事情。”王开云说。


循着年轻时记忆,王开云会义务到车站维护秩序,陪小区中的老人聊天,帮一些自理能力不足的老人打扫清洁、洗被子、买菜做饭,也会在一些租户搬家的时候,前去询问有没有不要的旧家具,然后在那些不要的旧家具中挑选些还能用的,联系其他志愿者搬到有需求的邻居家里……


因为这些“老习惯”,王开云被评为2012年重庆市优秀志愿者和重庆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因为一个又一个像王开云一样带着“老习惯”入住民心佳园的新老重庆人,民心佳园从最开始不到2万人的社区,一步步成长成为规模接近6万人的大型社区。王开云与伙伴们自发的志愿行为,则被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专业公益组织记录整理,慢慢发展成了一个个公益品牌。


“比如我们做了好多年的‘幸福来敲门’,就是最初发现有些独居老人一个人在家里,很多事情不方便,邻居没事儿就去敲敲门,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后来我们组织了专门的志愿者来做这事儿。”马琴说:“还有青年大学,年轻人可以在里面学习,对于有些没时间带娃的上班族,我们的志愿者也可以帮忙在放学的到家长下班期间,帮忙管管小孩……”


人与人之间,因这一点一滴善意的积累,大家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习惯互相帮助。民心佳园小区的马路上,一种老重庆市井间特有的烟火暖意,总会在不经意的角落酝酿散发,温暖着那些从天南海北来到重庆努力打拼的人,而那些从各个区县聚拢过来的老重庆人则无比适应地身处其中,高兴了,还会给有兴趣的听众讲一两个或听来,或亲身经历的老故事。


 图片3 (550x309).png

正在送快递中的刘云/金山街道供图

 

大时代下小幸福


“喂,罗老师吗?你的快递到楼下了,麻烦来拿一下嘛……”傍晚,51岁的刘云坐在送快递的车里,和旁边开车的老伴一起,等把一天中接的最后几个快递送完了去吃晚饭。“十年前我搬到民心佳园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刘云伸出一只缺了大拇指的手掌,说:“如果不是到民心佳园,我家庭可能很难挺过那段时间。”


刘云告诉记者,他年轻时走过一些弯路,后来因为家庭困难申请到民心佳园的公租房。“当时小孩正在读初中,全家一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块钱低保,连吃饭都不够。”刘云说:“后来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我家情况后,就让我帮忙管理临时市场,虽然一个月只有千把块钱,但毕竟是一个自食其力机会呀。后来临时市场撤了,又给我介绍送快递的活。”


与刘云同期入住民心佳园的王俊梅,在说起自己这十年的感受时,则直言:“我感谢民心佳园,因为解决了我家的住宿问题和小孩教育问题。”


王俊梅告诉记者,她和老公都是打工族,以前工作单位因为距离远,只能各自租房住,民心佳园申请成功后,他们不仅节约了一大笔租房开支,小区配套的学校也让小孩享受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我们每天努力工作,不就是想要一个家,每天家人能在一起,小孩教育不操心吗?”王俊梅说。


这十年里,刘云的女儿通过自己努力,在2015年成为重庆唯一一个考上四川音乐学院的女生,如今毕业衣食无忧;而王俊梅的小孩也成长为一个喜欢街舞,并且把街舞跳上了央视的十岁帅小伙。


整个探访过程中,还有很多像刘云一样在这个大时代奋斗的普通人。他们努力地工作、生存,所求无非一处能安稳落脚的处,然后和家人一起有尊严地活着,守护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手记:这城市有一个让人不愿离开的“家”

 

文艺作品中,很多主角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在自己向往的地方拥有一个“家”,这个“家”的概念,不仅包括了房子,还有生活的状态,相处的人……

 

在民心佳园,我们能看到诸如“青少年之家”,“心理之家”等形形色色的“家”,还有“辛福来毃门”、“刘嬢嬢爱心厨房”、“孤岛有医”、“社亲计划”、邻里“楼层互助”等与“家”有关的志愿者项目或组织。

 

这些公益项目都是民心佳园最初志愿者,根据邻里之间实际需求的自发行为而逐渐完善出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不断积淀。这些积淀就让民心佳园从一个解决城市困难居民住房问题的民心工程,逐渐成长为城市中让人留恋,不愿离开的“家”。

 

统计数据显示,这里每年租户的轮换率只有10%左右;在与小区租户交流过程中,记者碰到很多人也表示,即使将来条件好了也不愿搬走。

 

毕竟,这里除了房子以外,还有方便的交通,熟悉的环境,以及好多出门看到就能互相点头微笑,家里有点急事也能互相拉扯帮忙的邻居。


(香港卫视记者 陈茂霖 报道 通讯员 王海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