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秦枫--中英:萧疏与体贴之间

  • 联合早报网
  • 2015/11/03 16:50
分享到:
  • 收藏
  • 13.3万

        (联合早报网专稿)达赖喇嘛9月下旬黯然离开伦敦,因为英国政府无人与之会晤,他没有得到三年前的荣耀。于是在10月22日的唐宁街对面,自由西藏组织成员在雪山狮子旗下大喊表达不满,还有人开车绕圈,而车上的喷图是英国首相卡梅伦被一面五星红旗封住了嘴。一些西方学者和政客认为,英国岂能如此之无视中国日益下滑的人权状况,而选择与之结成超级联盟呢?《每日邮报》、《泰晤士报》上的评论更是把英国媒体的刻薄劲儿发挥到极致,似乎英国人为了利益而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其实英国人在对华关系上是有远见的,至少英国政府是这样。英国人看到中英关系在前三年的冷冻期,竟然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英国第六出口国,仅仅排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小国之前。为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英国对华贸易额损失惨重,于是英国人不再迷惑,用超规格轰轰烈烈地迎接中国元首,签了400亿的项目,定了“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双边关系。值。再说了,著名的那句话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是那位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强势且务实的帝国主义者----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的名言。中国最喜欢知错就改的行为,想一想犯过同样错误的德国。

        不过,英国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关切。香港问题、人权问题、钢铁倾销、网络安全都是这次高层会谈的内容。 领导人之间的深度交流形式,特别值得继续。人们会从习近平与卡梅伦的私人庄园会谈,看到2013年习近平与奥巴马在美国庄园会晤的影子。习近平访问英国一个国家,停留了四天,也说明中国对英国给予的希望,明显比美国高。所以才会期望英国是“中国在西方最强支持者”,所以才会把双边关系升级到最高“全球全面战略伙伴”,也许中国纵观全球,远交近攻的策略比较可行。欧洲与中国没有地缘利益的冲突,所以必须交朋友,并且互为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合作,中英之间没有深层次战略互疑。

        英国人虽然务实,但是不会因为国事访问高规格而放弃自己无惧地说出想说的话的权利,习近平第一次演讲时的场合,给我很深的印象。

        英国议会曾经邀请翁山素姬等四名亚洲民主运动领袖人物在此演讲。印度总理莫迪下个月访问英国,也会来此演讲。习近平是首位中国元首在议会演讲。下议院议长伯科在开场介绍中,专门提到了那位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在英国流亡多年的翁山素姬,赞扬为了其在人权自由的贡献,显然,这个讲话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人权状况的关注。这位下议长还说,中国应该鼓励道德灵感的绽放,也就是说,对于特别重视个人权利的英国人来说,必须要让人们有机会发表意见,争取自身权利。很显然,伯科的意思是暗指中国。伯科说,日渐强大的超级力量中国的做法对于整个世界会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国际法还是个人自由,都要给予尊重,不能使用强迫的手段来阻止。

        英国一向尊重传统智慧和历史的传承,赞成以稳妥的方式改良,它的保守主义气息仅仅是相对于激进作风而言,但并不是死板冷漠。所以下议长选择的措辞和语气尽管十分委婉,但是仍然有一个西方价值的内核。遗憾的是,对这样用心良苦的外交博弈,在场的中文媒体竟然毫无察觉。

        个人认为,中国政府当然知道英国议员对中国的意见,习近平仍然选择在此演讲,说明领导人愿意直面议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讲话内容,不再把普世价值冷藏,而是直接说出来,毕竟普世价值中的绝大多数,中国的先贤们早就提出并有所论述。比如习近平就谈到“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约4000年前夏禹时期就有民为邦本的本固邦宁的的说法。中国古人认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000多年前就有了成文的法典。”

        那么英国有什么呢?比如英国是在12世纪就确立了陪审制,为了防止皇帝利用司法机构侵犯人民的权利。随后逐步完善,就是怕政治干涉司法。再比如文官制度,让政策决定者和执行者分开,政策可以因为人民的意见而改变,政策的执行机构却不经常变动,所以不会有脱节之坏处。现代各项制度:金融、保险、信托、养老、税收、福利、工会、商会、自治团体等等都是英国原创。中国可以借鉴很多。

        中国网上最近流传一个小段子,明显表达了中国人在经济崛起后的调侃式感慨:“卡梅伦去见女王:----“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 女王:钱从哪儿来?卡梅伦:洋人带了四大洋行给咱借款。女王;洋人意欲何为?卡梅伦: 洋人要求五口通商,自由入境旅行,通商口岸开唐人街。” 我看到这个段子的时候,正在伦敦的议会广场等车,这里有那位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英国首相帕默斯顿的立像。站在铜像前,遥想下并不很久的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70多年,必须承认英国发起的鸦片战争改写了中国历史,翻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屈辱也是最终在剧痛中觉醒的一页。那么170多年前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撬开国门和今天受到如此隆重的欢迎,造成巨大反差的原因是什么?是中国融入了世界市场,也是中国具有了现代的与世界同步的社会生产力。

        英国是中国在金融、外交、代议制方面的老师,更是社会治理方面的老师。一个小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并且至今仍有一个英联邦,表面上,英帝国灭亡了,但是一种无形的英国管理模式还是在全世界很多国家的领导层中使用着,而这种成熟有效的治理经验是值得学习。总之,英国是地理不大但是在政治、外交、社会管理上都有大国的范儿。

        英国尊重他的反对者,有包容心。可以看到议会广场上立有曼德拉和甘地的像,这些反对英国殖民的领袖。在帝国战争博物馆院内,为苏联二战的牺牲立像纪念。

        英国人的这种包容是在不放弃自己价值观的前提下的一种灵活的治国理政经验。他们表达得很含蓄,是英国人崇尚改良和渐进变革的一种特有风格。英国是世界改良主义的鼻祖。从这次中英高层的互动以及访问的成果看,对华关系上,英国的态度依然是务实、改善、从不做绝,这与美国不太一样。

        一个成熟的双边关系,就像成熟的文化一样,给人的感觉不是热情和慌张毛躁的,而是萧疏和体贴的,就像英伦秋季一般,地上散落黄叶,树上挂着果实。

        (作者:秦枫 著名时政记者,报道的重大中国政经新闻、国际新闻引人关注,曾深入中东、北非战场以及朝鲜、巴基斯坦等地采访,现就职于香港卫视)

  •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秦枫--中英:萧疏与体贴之间
联合早报网 2015/11/03
起底私募大佬徐翔:17岁入市 1...
北京青年报  201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