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危机下的乌托邦
- 搜狐网
- 2014/07/17 15:58
-
收藏
-
22.2万
导读:《时代》杂志的报道,维基百科医学类条目中绝大多数出现错误,而且关于条目错误的报道在几年之间层出不穷,搜狐文化就此独家邮件专访了美国维基百科网相关负责人,随后得到了相应答复。
维基百科给出的官方回应中,申明最多的是关于维基百科的基本编辑属性。为了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维基百科坚持不设官方专家。但词条数目的增长速度之快,仅靠参与者自我调整已无法追赶。
近年来维基百科也为此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其中有一些举措却降低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并且加深了网民的依赖。
一、人人可编辑的线上百科全书
根据《时代》杂志的报道,维基百科医学类条目中绝大多数出现错误,而且关于条目错误的报道在几年之间层出不穷。就此,维基百科给予搜狐文化的官方回应中,申明最多的还是关于维基百科的基本编辑属性,由官方的答复,可以具体了解维基百科运作的程序。
维基百科的各类条目都由志愿者参与编写,这些志愿者来自于世界各地,有专家也有菜鸟,但是所有志愿者在编写词条的时候都必须填写“引文”和“出处”,而且维基百科会确保这些词条的编写人员和这个词条或项目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也就是尽量保证词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维基百科的首页上这样写着:“你”就是维基百科的作者。每一个“维基人”都可以对这部百科全书做出贡献。的确,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一总量庞大的信息体系的形成,源自于很多“聪明的家伙”的共同努力。成百上千的人接连不断地为这里的每一个词条“添砖加瓦”。维基百科今天所拥有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也源自于许多“维基人”智慧的积累。
当被问及是否有一个专业的审核系统来确保条目的准确性时,维基给搜狐文化的答案是:我们有一群非常活跃的编辑群体,他们在词条的编写和文章准确性的确认工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并没有特定的系统去保证所分享知识的准确性,因为这项工作是每位维基百科的编写参与者都在做的,查阅维基百科的读者们也会参与其中。每一个“维基百科人”都可以去根据自己的了解去增加某一个话题的知识、移去错误的信息,或者让一个问题变得更完善。在某些情况下,维基百科的工作人员可能会在很广泛的领域内(比方说体育、医学、音乐领域等等)“跟踪”一些文章,列出一个内部名单,这个名单覆盖了那些看似完成却仍需要修改的文章。
“在所有情况下,工作人员都会核查那些文章,所有读者的个人修改维基百科都会确认其真实性,并根据引用情况和注释进行备份。事实上,维基百科的工作人员使用的一个比较常见的“系统”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会紧盯着文章——这就表示在任何时候,如果有人对某篇文章进行改动,工作人员就会知道。用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文章的高质量。”
但维基百科在回应质疑时也并没有回避错误发生的频率,他们在给搜狐文化的回信中提到,任何出版发行相关的工作都不可能是100%有效的,有些话题的信息变更非常迅速,而且有的信息并不能马上核查。但从编写的角度看,正是因为它的开放性,维基才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承载的信息通过反复的核查确认才越来越可靠。如果有人看到一处错误,他们可以马上进行修改,而不需要等另一个编辑或者更高层的权威人员去确认,这样就让修改的过程更加高效。维基公司最后在回信中自信地表示:“很多人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被超越——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没有安全保证措施,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广大的读者在产生积极的作用,并激励我们做得更好。”
二、知识社会“乌托邦”遭遇尴尬
虽然乌托邦的理想是美好的,但是实际上,维基百科是应当追随的榜样吗?能够通过它最终实现“知识社会”的梦想吗?怎么就能够确定它收录的几百万个词条全是可靠的呢?学术界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承者,对此意见不一。一些教师甚至把在维基百科上编写词条作为学生获取部分学分的可选方式之一——这无疑是对其权威性的一种肯定。相反,另一些学校的教师禁止学生使用维基百科,理由是从那里得到的信息来得太容易,导致学生不再学习使用其他信息源,同时维基百科提供的信息也不够可靠。
2007年11月发布的“臭氧层”词条写道:“(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在2006年10月初变得前所未有地稀薄。当时,阿根廷乌斯怀亚(Ushuaia,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的居民在户外活动时必须要有所遮盖,否则就很可能被活活烧死!”说紫外线能毁坏布料是正确的,但要说它们能“活活烧死”乌斯怀亚的居民则是夸大其词。维基百科充斥着此类或更严重的错误吗,抑或这只是偶然现象?
对于这个关键问题,近年有三项研究给出了不同答案。2005年,《自然》杂志对维基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进行了比较评估,抽查了42个科学方面的词条。结果显示,《大英百科全书》平均每个词条出现2.92个错误,而维基百科则有3.86个错误。2006年10月,《自然》的700名作者,也就是专业科研人员进行了第二次评估,结果他们当中的80%对维基百科持肯定态度。2006年11月,轮到网络互联网研究刊物First Monday发布258名科研人员对维基百科中科学词条的考量。他们既要评估本人专业领域的词条,也要评估不属于自己研究范围的词条。结论是,阅读同样的词条后,专家们比外行更认为这些词条可信。
维基百科在这几次评估中的表现值得肯定,但这并不能代表它的整体可信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研究只涉及维基百科的一小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则因为维基百科处于不断的演变中。后者导致词条质量既取决于编辑过程,也取决于参与者的水平。因此,要真正评估维基百科,就要了解是谁在修改什么内容,为什么修改。
而且对于维基百科人来说,专家把关的问题由来已久。为了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兴趣至上的合作氛围,他们坚持不设“官方”专家。问题是,词条数目的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仅靠参与者“自我调整”已经无法追赶。解决方法是将一部分评估自动化。这些自动程序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它们能追踪引用材料的引用率、参与者的信誉度,或词条的改动历史(扩充、编辑战、删除意见等记录),并将分析结果用指数、图表、颜色标注等形式在词条页面上反馈出来。这些记号将能帮助读者了解该词条内容的可靠程度,从而把维基百科的错误率降到接近传统百科全书的水平。
三、应对措施有效但影响参与者热情
在维基百科人完成了无领导集体组织最令人惊叹的成就的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使得社区参与度下降,给他们的项目带来麻烦。随着人们贡献的新条目不断增加,监管所有条目质量的任务开始变得无法完成。由于维基百科的日益普及和其允许任何人匿名编辑的承诺,很多更新都属于故意破坏行为。诸如诽谤性文章的发布的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对众筹百科全书是否真的可行的严重质疑。
之后维基百科人对此作出了应对。最活跃的志愿者推出了一连串的新编辑工具和官僚程序来打击恶意编辑行为。他们开发出软件让其他编辑可以迅速查阅条目的变化,一键将其驳回或者向作者提出警告。他们还启用了自动化“机器人”,推翻格式不当的条目变化或者很可能是搞破坏的条目,及向违规编辑发出警告。
维基也在不断完善。借助“维基扫描”(WikiScanner)这一交叉参考撰稿人网络地址的软件,维基百科发现埃克森美孚、百事和微软等公司的电脑被用来删除有关这些公司的词条中的不利信息。2010年,维基百科仲裁委员会禁止所有山达基教会(Church of Scientology)拥有的IP地址进行编辑,因为这个教会的追随者和批评者之间进行了多年的争议和欺骗性的编辑。
维基百科尝试着把更多权力集中在所谓“管理员”手中,这些维基百科的编辑可以对经常受到人为操纵的网页进行删除和恢复操作,或者把网页锁定一段时间防止进一步的编辑。这些改变给某些词条带来了一定的稳定性。不过,维基百科的讨论板充斥着对词条没有正当理由就被锁定的抱怨;而且似乎并没有一套机制确保管理员们除了维基百科的方式和规则之外能懂更多的东西。
这本来就是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对维基百科这部随时纳入最新科学事件与知识的协作型百科全书而言就更难了。而与时事的这种联动性也难以令人放心。“在这一点上,我们与那些持传统百科全书观点的人有冲突。”弗洛朗斯·德乌瓦尔承认。例如,2007年诺贝尔奖一公布,在维基百科上马上就出现了对物理学奖的法国获奖者阿尔贝·费尔(Albert Fert)的介绍。但这绝不是传统百科全书的做法。以《法语综合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为例,该百科全书有约200名合作者时刻关注着各种日常消息。当一个新主题引起他们的注意时,百科全书的20多名编委便举行会议,然后把选题通知20名常任编辑中的一人(他们每人分管三四个学科领域),由后者再从百科全书的6800位作者中选择一人撰写该词条。这些作者与合作者均为获得同行认可的专家,从事着该学科的教学、研究或专业报道工作。初稿完成后,先经作者与编辑四五轮的协商修改,再由编辑委员会最后定稿。直到这时才能将该词条加入百科全书词库,并署上作者名字。这一程序往往需要三四个月。但是,如果发现错误,编辑链的反应就快得多。通常是读者来信指出某词条有错误,编辑就会马上通知作者及时纠正。
严厉的新措施起到了作用。搞破坏行为得到控制,恶作剧和诋毁事件也变少。百科全书重新稳定下来,范围和质量上也仍处于提升。目前,英文版维基百科拥有440万篇条目,其它286种语言版本则共有2310万多篇。但那些更严厉的规则和随之而来的多疑氛围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刚进入维基百科难免会犯错的新人留下来继续为该网站作贡献的可能性出现下降……
四、网民知识搜索依赖症候群加深
英文版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数量在2007年一度达到5.1万以上的峰值,之后由于新人供应遭切断,该数字一路下滑。在2013年夏天,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已降至3.1万,而且目前仍在不断缩减当中。剩下的那些参与者似乎无力解决阻碍维基百科成为高质量的百科全书的种种问题。
同时,线上百科全书让知识的收集工作变得更加简洁、直接,也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有一个研究验证了这个事实。著名调查机构皮尤在一份名为《网络世界中的青少年如何做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学生们做研究的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以前的‘做研究’是一个从求知欲到探索发现的缓慢过程,而现在是快捷而短暂的信息定位操作——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同时,61%的老师认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准确度和质量缺乏辨别能力。
这一切都会导致受众缺乏批判性思维,以及规划和执行商业计划的能力。如今,年轻的学生们成长在一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会习惯性地使用谷歌或者维基百科,或只会寻找他们急需的信息。他们越依赖搜索引擎,他们就离独立思考越来越远。如果一代人缺乏质疑的能力,那创新能力和新点子会随之减少。
由缺乏质疑能力带来的后果随即是依赖线上百科的人多了,而贡献条目的人却减少了。大环境下的文化趋势很可能会加大它吸引广大公众参与的难度。纽约大学交互通讯课程教授、维基媒体基金会顾问克雷 舍基(Clay Shirky)指出,商业网站已经走上了中央舞台,网络生活已经迁离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开放自治的众筹社区。舍基非常支持过去十年颇受欢迎的一个理念:互联网鼓励陌生人联合起来完成传统组织无法完成的事情。维基百科就是那一理念的有力支持。但当下的网络为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网站所主导,而在那些网站上人们是负责维护个人的、自我中心的信息流。除了在大型多人线上游戏等特定场景里,在共享虚拟空间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人们大都是使用并不适合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移动设备,相比较为混乱、互联的网页更喜欢使用简介的本地应用。在舍基看来,习惯于那种模式的人会很难理解如何为维基百科或者类似的项目作贡献以及那么做的原因。“Facebook是当下最大参与文化,但他们的参与模式截然不同。它是基于聚合而非协作。”
在中国,同为线上百科全书的百度百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它的受众中出现了两类极端人群:有人认为百度百科提供的词条解释是最具权威性的,从而成为“百度百科依赖症患者”,一旦遇上陌生词语或知识盲区,都求助于百度百科,生病了也搜百度百科,自我诊断、自我治疗。另有一部分人认为,百度百科只是一家之言,不具权威性,甚至被商业利益裹挟,不足为信。
有关医药类不准确信息和欺诈信息的出现也曾使其备受争议。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医托等合法或不合法的商家盯上了百度百科,他们提供不准确的词条解释,把它作为营销平台,正因为如此,百度才锁定了医疗词库,交由专业人士审核。专家建议网友把百度百科提供的词条解释作为参考(而非权威解释),特别是在治病就医这类重大问题上,更是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这一点与维基公司给出的答案是相同的。针对医药类词条的错误,维基百科在给搜狐文化的回信中提醒读者:不管维基百科的条目内容准确与否,在疾病发生的时候读者们还是要先咨询医生再做判断,线上百科辞典“仅供参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