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以法治的名义追问“可爱”与否

  • 华商晨报
  • 2014/04/17 17:23
分享到:
  • 收藏
  • 18.1万

  □熊志

  近日,河南信阳市?河区政府官网刊登的一篇关于拆迁工作的文章,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在这篇文章中,?河区委书记称拆迁工作人员是“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歌、最可颂的人”。而与此同时,有网友发帖称,在?河区的这次拆迁中,他家遭到野蛮拆迁,父母还被打倒在地。(4月16日《南方都市报》)

  ?河区委书记邵春杰是在当地拆迁工作现场对拆迁人员说的这番话,想必他吐露真言时,环绕着一种拆迁工作大获成功的激越之情。通过邵春杰不吝夸赞的言辞,多少能够读出作为区委书记的他对这场由他主持的拆迁行动倾注了多少心血。

  不可否认,拆迁矛盾一直是地方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在地方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矛盾解决机制缤纷复杂,目前却又很难导向彻底性的源头治理。在这样一种焦灼当中,拆迁人员被推至前台,不管是城管,还是正规编制的警察系统,他们都是拆迁矛盾的集中着力点。作为被设定好履职任务的角色,他们似乎成了左右拆迁成败的关键角色,如果联系一度流行的畸形政绩观,对拆迁工作这样的额外赋义并不夸张。至少在逻辑上,它承接了从政绩层面、地方发展宏大视角得来的功利取向。

  当地官方话语对拆迁工作的赋义,前提是“最可爱的人”在冲突中“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难在何处?无非是那些“水泼不进、针扎不进”的拆迁对象而已。所以,邵春杰在给拆迁人员戴上“最可爱的人”的荣誉头衔时,已经认定了一个道德事实:在地方发展的大局中,这些不配合拆迁的钉子户,他们难以轻易满足的利益诉求,显示出其“不可亲、不可敬、不可爱、不可歌、不可颂”的一面。在这场拆迁工程中,掌握话语权的官员,不仅完成了对拆迁利益不容置疑的分配,而且完成了对卷入者道德角色的设定。

  拆迁可以无视客观存在的利益需求吗?道德拔高或者矮化是否会让拆迁矛盾的处理变得面目模糊?大谈道德时,拆迁的利益纠纷无疑会失焦。作为一种博弈的拆迁,实际上就是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的问题。在以往地方的实践中,一些地方赋予拆迁的意义,总是近似于一种宏大叙事式的,它与发展、全局、地方利益等关键词紧密关联,描述中天然注入了一种道德正确的况味。与之对应的是,对于不合理拆迁的反抗,似乎是一种私利的不道德。但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利益诉求,真的可以被轻易地以不道德的负面语词加以否定?

  现代法治的原则要求在于,个人的正当利益诉求一旦被法律认可,法律程序便能够提供一种矛盾解决机制,它可能冰冷,却又有着就事论事的公正。

  当下的拆迁工作,缺少的其实正是这种法治的思维和视角——个人诉求被道德化看待,但却没有被法治化看待。拆迁工作触及到那些具体的公民个人身上时,再庸常的诉求,只要被法治认可,都无可置疑。在这个意义上,对邵春杰发言的追问,其根本性的指向并不在于到底谁是“最可爱的人”,而应该是,谁是讲法治的人。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