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禁用网络语言是敬畏文化还是该慎重?

  • 华龙网
  • 2014/03/27 15:46
分享到:
  • 收藏
  • 19.8万

        今后,“喜大普奔”、“坑爹”、“酱紫”等网络流行语将与机关公文、学生教科书“绝缘”。记者昨日从省教育厅获悉,4月1日起,我省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郑州日报3月25日)

        谢振:禁用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作为传统文化的敬畏者之一,或许我该感叹自己有些OUT了。面对越来越前沿的网络文化,感觉有些应接不暇,不是无法识别,也不是无处可用。只是感觉一旦融入这个潮流,就离我所觉得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所以,当我看到文章开头的这段新闻,便如同醍醐灌顶,好比抬头看见了传统文化的春天,确切地说,或许是汉字文化、中华文化的春天。

        对于那些所谓的网络语言,诸如“喜大普奔”、“坑爹”、“酱紫”“亲”之类的,在笔者看来,这最有效的,是引起一场笑话,或者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笑点而吸引人的继续关注。但就汉子或者文化的本质而言,完全变了意义,变了味道,这无疑是最典型的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不敬畏。

        就文字而言,每一个汉字都有特殊意义和来历,一个词,一句话,则是更博大精深。我们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精髓,其沉淀,无疑都是值得敬畏的。但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明显流失了,仅残留的,都慢慢地变着味。有时候我就想,是不是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传统文化在网络的快速发展面前就显得毫无立足之地呢?答案明显不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流失和逐渐变味,或许跟崇尚新生事物的理念有关。崇尚新生事物固然没错的,但错误地摒弃了精髓,汲取了糟粕来替代传统的精髓,肯定是谬之千里的做法。

        网络语言的盛行是一个时代不正确的风气,特别是在公文和教科书里出现,绝对是对传统文化的藐视。归根结底,这些都应该追责于我们的教育制度和社会影响。都说火车跑得好,全靠车头带得好。社会导向的是一个怎样的文化风气,自然盛行的就是怎样的社会风气。虽然我们提倡与时俱进,但也不能太过而亵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所以,对于启动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这个举措,无疑是应该叫好的。在时代的冲击波下,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敬畏。于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洪流中,这就算是稻草,还是星星之火?

        高昆明:请用“纱窗”禁用网言网语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各方面的“创新”——创造新奇,其中就包括文字和语言上的,像近年来频繁更新的网络语言、调侃词语就是其中一例,正常一点的如给力、浮云、杯具,更多的网言网语让人匪夷所思,像喜大普奔,累觉不爱,酱紫,赶脚等等,不了解的人都读不出是个什么意思,更想不通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真让人“伤不起”。

        这些让人一头雾水的网言网语过多使用,特别是使用在正式文件中或重要场合上,违背了基本的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严重的误导和影响了信息的理解和传播,也冲击着文字及语言文化的良性发展与传承。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作出适当的规范管理,不仅正确而且必要。总不能让说出去的话,发出去的文处处裹带着莫名其妙的词汇,让丈二的和尚摸不着脑袋吧,听也不懂,看也不懂。

        但是,网络语言也绝非一概伤不起,其中一些属于文字使用的创新,语言文化的进步,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的变迁,像“伤不起”就属于这类网言网语的词汇。对于这类网络语言不应该也是禁止使用的态度。例如,一度流行的网络词汇“?丝”“蜗居”等,因为很贴切的反应了现实生活中的大众心理感受,而成为自官方到民间各方都接受的通用词汇,被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使用,登上了规范用语的大雅之堂。

        倘若我们对禁用网言网语搞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欠缺妥当。一刀切虽然能砍掉许多不良的用语习惯,但无疑也斩断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脉搏,就像是关上了一扇木门,挡住了门外的苍蝇,也隔绝了外面的新鲜空气,得不偿失。

        文字语言作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工具,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工具,作为文化本身的一部分,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需要恪守规范更需要跟上时代,没有新鲜的血液加入,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历史上就发生过多起世界性的语言最终没落消亡的例子。

        因此,对待网言网语,全面禁用不可取,我们需要关上的不是一扇严实的木门,而是一扇可以让语言文字创新的风气随时进来的纱窗。笔者建议,在规范网言网语的使用时,需要分门别类,对那些推动着文字语言创新的网言网语抱持开放的态度,给予包容的氛围。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