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元宵节与情人节的来源

  • 资料
  • 2014/02/14 14:16
分享到:
  • 收藏
  • 27.4万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中式情人节”

        中国江苏网2月13日讯 2月14日是元宵节与西方情人节重合的日子,有关“中式情人节”的说法再次被媒体推翻议论,据说元宵节才是中国古代真正的“情人节”。可通常在人们印象中,七夕才是中国的情人节,难道元宵节也是?昨天,我市民俗专家、盐都区图书馆书记王登佐对此认为,古代元宵节确有年轻人约会见面的传统,但绝不能因为某个点就将元宵节全盘等同于情人节。

        网传: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长期以来,互联网上经常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给在封建社会中的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旧时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在唐代,元宵灯节成为固定假日,灯节从汉代时的一天增加到三天。唐代京城长安历来实行宵禁,夜晚不许人们出门,但唯独在元宵节期间的三个晚上解除禁令,以便让百姓看灯。节日之夜,长安城十里长街,游人如云,热闹非凡。

        到了宋代,这项习俗更为繁盛。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元宵灯节从三夜增加到五夜。并且,官府鼓励市民前往观灯,规定凡到大街上观灯者赐酒一杯。因此观灯者人山人海,通宵达旦。统治者以灯节来炫耀歌舞升平。

        为了进一步佐证元宵节就是情人节的说法,有人甚至翻出欧阳修的《生查子》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辛弃疾《青玉案》词的后半段:“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末了,还指出这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见的情境。

        另外还有一种看法是,现在很多人说七夕是情人节,其实七夕在古代是女儿节,相当于现在的妇女节,“元宵节就是古代的情人节,古代女孩平日不出门,节日可以,所以元宵节是古代青年男女求偶约会的好时机。”

        解疑:包含多种传统文化在里面

        王登佐认为,元宵节确实存在一些浪漫的成分。但是,如果仅凭这些就将元宵节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实际上,元宵节包含多种传统文化在里面,而不仅仅只是谈情说爱。

        王登佐说,相传元宵节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夺位,大将周勃和宰相陈平等人平定“诸吕之乱”,拥戴刘邦儿子刘恒即位,称汉文帝。因平定叛乱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于是,这一天就被汉文帝定为“元宵节”。

        后来,正月十五逐渐被定春节后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古时候人们认为这一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正月又称“元月”,夜在古代也称作“宵”,“元宵”便由此而得名。而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这是由于元宵的外形团团圆圆,正月十五的月亮也团团圆圆,月圆人团圆,因此元宵作为节令食品,还具有象征团圆、和睦、美满、幸福之意。

        “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了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王登佐说,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张灯、观灯、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等等。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有人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而在农村则流传着这么一句民谣,“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肥肉好下田。”意思是说,元宵节就跟过年一样重要,一样热闹。过了正月十五,也就算过完了年,要准备农事、开始春耕生产了。所以总体而言,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天更多的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幸福美满,充满和谐吉祥的节日气氛。

        不过,王登佐认为,中国人传统的元宵节遇到西方的情人节并形成社会热点,也不是坏事。因为这样反而给元宵节注入新鲜血液,给传统节日带来新的内涵,有利于传承传统节日。

        【阅读延伸】

        各地元宵节灯展起讫日期参差不齐

        闹元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趋于淡化,本世纪逐渐流行。如今,在盐都区尚庄一带,每年正月十五那天,还会组织灯会或挂灯笼猜字谜活动,丰富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但在国内其他地区,元宵节灯展的起讫日期却不尽相同。

        据王登佐介绍,浙江湖州从正月十三起,至十八日收灯;河南唐河则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称为灯节;广东阳江是从正月初十到十五或十六日为止;福建福州则在十一日夜晚已经有人燃灯,直到二十二日晚上才开始息止。江苏丹徒以十一日为上元灯节,到二十日停止,叫做落灯节;兴化十三日张灯,至十六日停止。南京,根据《金陵岁时记》所载,以正月初八、十三日、十五日作为灯节。北京,根据杨允《长都门元夕张灯记》记载,始于正月初八,到十三日尤为盛大,十七日停止,所以自十三日至十七日,都叫灯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为何张灯结彩?

        从古至今,元宵节负载了人们许许多多美好的祝福。但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为何要张灯结彩呢?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民俗专家、盐都区图书馆书记王登佐。

        “一年有‘三元’之说。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三元之中,上元最受重视。人们把正月十五视为吉日。”王登佐说,正月十五的明月给我们以美好的想象,人们在自然力的威力面前,需要采取一定的祭祀形式,祈祷神灵的保佑,这是很自然的。苏味道的《正月十五》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首诗描述了长安城里元宵之夜放花灯、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王登佐说,我国民间每年元宵之夜有张灯的习俗。人们在火树银花合,明珠彻夜悬之时,或许要问元宵为何要张灯?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几种不同的回答: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猎人射死。天帝得知后,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欲将人们通通烧死。天帝女儿不忍心看人间受难,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传递。众人听说,吓得不知所措。一位老人出了个主意: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里,每户人家都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以此迷惑天帝。正月十五日这天晚上,天兵发觉人间一片红光,果真以为是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种说法,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此后大权渐渐落入吕后之后。对此,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怕遭到迫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后来开国老臣周勃与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同乐的日子,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还有一说是道家所兴。因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要纵乐张灯。

        也有说是佛家发明的。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灵,所谓:“无量火焰,照耀无极。”因灯焰的照耀有两种妙用:一是破民之晦暗;二是现佛之光明,以去众生烦恼。因此在佛教仪式中,就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佛家鼓励信徒们张灯,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为世灯明最福田”。所以,历来朝山进香,以求佛佑者,总要供奉灯油,以示广种福田;而佛教盛会则需大明灯火,以光明法王。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乐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佛教东渐,正月十五燃灯之风随之而来。

        关于西方情人节的起源

  2月14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4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20天(闰年则还有321天)。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

  270年——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此日被后人定为“情人节”

  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是欧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节日。此节日的来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后被定为“情人节”较为普通。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是时有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照顾。统治阶级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

  传说一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中文译为“情人节[3]”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Valentine's Day ,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传说二

  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情人节礼物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这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三

  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传说四

  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 Festival)。这个说法是基督教会庆祝这一天是为了把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Lupercus)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

  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Faunus) 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农业。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传说五

  传说以前在英国,所有雀鸟都会在2月14日日交配求偶,如黑鸟、山鹑等,皆在2月间求偶。所以,人类也认为每年的2月14日是春天万物初生的佳日,代表着青春生命的开始,也仿效雀鸟于每年的2月14日选伴侣。

  • 标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