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换乘为何如此不合理?源于怎样的设计施工遗留问题?
- 知乎日报
- 2014/08/19 15:44
-
收藏
-
21.2万
北京地铁换乘设计成这么麻烦,不是因为设计不合理,反而是太“理性”了,为了保证运输量和安全性,牺牲了舒适性。北京地铁换乘最方便,路程最短,最以人为本的设计,恰恰是 80 年代建设的一号线与二号线换乘站!那时候北京的人口和现在的香港差不多!在京的外地朋友大多没去过复兴门,你去一次就知道了,一号换二号只有 300 米,二号换一号只要走 30 米!!
北京地铁换乘从合理改成不合理,原因就是单线路客流量太大,换乘太集中,根源有两个,一个是总人口数量,一个是城区规划。北京地方很大,但是周边区县都是自然状态,市区也有大块保留地(北京在 5 环内仍 然有以平方公里计的绿地和林地),真正有人居住的范围很小,而且居住区非常集中,工作区也非常集中,上下班都是单向流动的。其实宝山和通州距离市中心差不 多,但通州的人口集中度太高了,全要挤八通线,无法分散交通。
工程方面的原因我推荐 hat600 老师的回答,北京地铁的设计受到过往基建影响非常大,一号线站台无法拓宽,载运量上不去,而新线路又要回避已有建筑和道路,导致相互位置不合理,换乘线路进一步拉长。
换乘站设计思路有过几次关键性的变化,我基本都赶上了。
影响最深的其实就是五号到一号线的东单换乘点,这个换乘与当年一二号换乘如出一辙,只是去掉了水平通道的上下坡设计,换成上下楼梯。换乘区是几个条走廊的组合,都取的最短路线,而且上下有扶梯,平直通道也有机场那种传送道,应该说是以人为本的典范了。
结果堵得一塌糊涂,由于双向人流汇聚,好几次还发生了踩踏事故。
后来大改了一次,所有通道都换为单向的,并尽可能地延长换乘时行走的距离。原本 200 米的换乘,来回折两次,就成了 600 米的,5 号线之后的线路就全体现了这种设计思路——“望山跑死牛”。有时候要换的线就在楼上楼下,但您就得遛一公里以上。
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为人流变化提供缓冲。如果两个站台之间有 50 米路,那么所有人可能同时到下一个站台,压力很大,如果是 500 米,那么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自然就变成好几个小的人潮了。列车之间是有间隔的,因此这样拖时间的方法能够有效缓冲下车的人流。
有天真的小朋友说应该多发车把人赶快拉走防止滞留,但是现在一二号线发车间隔已经是世界纪录了,请问还能怎么短呢?哦,可以学三哥,车到站不停,所有人跑步上车。增加车长?站台再长点,复兴门和南礼士路就可以连起来了。
最夸张的还不是这个。东单西侧那个五号线入口,原本可以直接前往一号线的,现在改为要先绕过去进入五号线,然后从五号线站台通过,再进入从五号线换乘到一号的通道!这段换乘距离远远超过先出站从地面上过马路绕过去再进站,而这恰恰就是设计者的真实目的——能走地面就别走地下,给我出去!
为什么一二号换乘不改呢?因为人流不多啊亲,穷逼们都到天通苑公国和大通州帝国买房了,谁住得起二环啊?而同样是新建的崇文门 5 号与 2 号换乘,仍然采用的是 1 号 2 号换乘的设计,以方便乘客为主,因为这边人流太少了。
站台和通道取消商铺是为了不让人停下来形成阻滞,一个人站住买包子,等于通道就少了一个人的宽度,这是致命的。上海的商铺其实都放在一些弯角的外侧和特别宽的通行道里。
大家都嘲笑北京 13 号线换乘站,欢迎到香港尖沙嘴和尖东换乘一次,看看谁远?有人说尖沙嘴和尖东是两个站后来连起来的,我的天啊,北京 13 号城铁和北京地铁原本也是两套系统啊,就是让你出了地铁从地面走过去再进站的,双重标准也太露骨了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