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登录
 两周内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

细说唐卡艺术

  • 文摘 董策力
  • 2014/08/19 15:39
分享到:
  • 收藏
  • 22.3万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2006年唐卡被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卡(Thang-ka),来源于藏语的音译,‘Thang’表示广袤无边的空间,‘ka’指的是空白被填补,合起来指的是卷轴画。它的画面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庙、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供有唐卡。同时绘制唐卡也是对佛教徒来说一种非常好的造像功德。

        唐卡使用材料考究,颜料采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珊瑚、绿松石、藏青、孔雀石、藏红花、金、银、等贵重材料研磨成粉,再按一定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和牛胆汁,这种方法绘就的唐卡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旧鲜艳。构图造型生动传神,着色协调亮丽,工笔精细至极,一幅复杂、精美的唐卡少则数月,多则逾年甚至数年才能完成,画师须有虔诚的佛教信仰,在诵经礼佛过程中,严格以传承的构图、形象、比例、色彩为标准绘画,佛教徒相信,一位好的画师的作品本身是具有加持力的。因此唐卡艺术形式独特,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也是其他形式作品不可替代的。

        关于唐卡

        如果连壁画也算上,西藏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当时西藏已经有人类居住)。但是唐卡的出现,则要推延到7世纪,松藏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开始。松藏干布统一西藏之后,通过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汉地文成公主联姻,巩固起自己的帝国。两位公主将佛教带入西藏,随之兴建起大昭寺、小昭寺等宫殿建筑。据五世DL所著《大昭寺目录》一书记载:法王(松藏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这是目前所见唐卡最早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唐卡是在松藏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绘画艺术。

        唐卡有弘法布道的用途。张宏实在《探索西藏唐卡》中说:佛教的思想义理于初始阶段较为单纯,经过漫长的演讲发展,逐渐衍生成为更复杂的义理。深奥的义理若非经过严密的思考和反省,便不是那么容易了解。于是,图像便扮演非常重要的解说工具,并且绘制在西藏特有的宗教卷轴画;图齐在《西藏的画卷》中也说:西藏艺术的职责,是用视觉形式,传播同样的宗教内容。

        也就是说,唐卡是对深奥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具体化,使其变得容易理解,从而更方便传播。藏族人民一直到7世纪才有自己的文字,文盲率也一直偏高,所以对他们来说,唐卡就是图像版的教科书。

        同样是传播佛教义理的图像,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壁画(雕刻也是一种形式)。跟壁画相比,唐卡具有显而易见的方便随身携带的优点。由于藏民族有四处游牧的生活习惯,居处时常变动,所以唐卡这种可以移动的神像就随之产生。

        唐卡还有修行观想的用途。在藏传佛教中,对着唐卡中的主尊进行观看、冥想、礼拜,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密法。例如曼荼罗,就是这种密宗修行法的精华。此外,对绘制唐卡的画师,以及捐资聘请画师的施主来说,这也是一种非凡的功德。画师和施主本身就是修行者。

        精美、复杂的唐卡是由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一般都要半年,甚至几年才能画成。但是这些作者的名字却很少留下,除非他本身即是深受崇敬的佛学大师,例如阿底峡、宗喀巴、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等。

        此外,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画师,如前藏的洛扎丹增洛布,后藏的曲银嘉措、绒巴索朗结布、江央旺布等,在西藏绘画史上留下了名字。

        藏传艺术中,无论是绘画或是雕刻,作者一般都不署名。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制作的过程就是一种修行。一个传统的画师,除了本身的兴趣与天分外,还必须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受过正统而严格的宗教训练。除了绘画的专业技法外,还需要背诵经书,熟记各种经典中的教义、仪轨、图像及度量。所以唐卡制作者通常也是画僧,具备专业画师与宗教修行者的双重身份。

        信徒们相信,一个伟大的画师所绘画的唐卡是具有极大加持力的,所以,一个唐卡画师,对于画中主题的构图、形象、比例、颜色等都不能随意创造,而必须严格遵守图像与度量的规定去作画。这正是唐卡艺术的限制所在,它的形式并不自由。正因为它限制了艺术家个人主观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有一些人认为唐卡的画师不能算作是艺术家,而只能看作是画匠。然而这种评价无疑是不公平的,唐卡经过1300年的发展和传承,不管是从绘画技巧、制作工艺、表现手法上都有非常大的发展;优秀的唐卡画师用心血绘制而成的唐卡艺术作品是非常让人震撼的,有着很高的收藏价值。

        美丽的唐卡,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去欣赏它呢?

        首先,唐卡有其特殊、相对比较固定的构图规则,就是结构。从结构出发,就能够理清唐卡的层次,便于欣赏唐卡。  

        一幅唐卡,一般可以区分为中央的本尊、上方的空界和下方的地界三部分。本尊是信徒所供养的对象,一般由上师选择指定。空界一般是佛、菩萨所在,所以也叫做圣界。地界一般为空行、护法或僧侣所在,所以也叫做凡界。但是圣、凡并没有严格的准则,例如有时候认为自己的祖师已经解脱成佛,就可以绘入圣界,而圣界的佛、菩萨如果太多安排不下,也可以放入凡界。此外还有其他特殊的结构,如:五坛会聚、方格式等。

        其次,上面说唐卡是对抽象的佛教义理的具象化,通过图像符号来表达主题,每一种图像符号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了解这些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就对理解、欣赏唐卡至关重要。这些符号语言,有其严密的规定,有一定的规则可循。这些规定主要表现在佛像的服饰、面相、肤色、手印、坐姿、持物、座骑等方面。

        区别于汉传佛教,密宗的佛像更趋于人性化,菩萨们有细腰、有瓜子脸、有柔媚的姿态,这在汉传佛教是很少见的。在凸显诸佛慈悲、庄严的同时,体现人性的本色。这也是藏传佛教的魅力所在。

        关于忿怒尊,其实对佛教稍有了解的都应该看过法华经、普门品,观世音菩萨面对不同的终生,化现不同的形象。所谓的阿修罗、饿鬼是我们人类内心的一种形象。在慈悲用尽之后,既可以用愤怒形象对质内心的缺陷,而这往往比一味的慈悲更快捷、见效。

        但就寂静尊而言,他应该是祥和、慈悲、柔美的。能让你一眼看到、心生崇敬、从而对三宝产生信心去皈依三宝。对美的认识人类应该是共同的,佛教也是一样。

        一幅唐卡作品,应该先看他的用料、画工是不是用传统工艺绘制。能让你觉得这就是我心里的菩萨像,能为之而感动,这是最主要的;其次再看唐卡背后的故事、画面中的佛尊。

        唐卡的艺术价值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其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和借鉴了周边地区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藏地的民间艺术,形成兼容并蓄而又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内容上,唐卡所表现的题材除了宗教内容外,还有自然风光、藏医藏药、天文历算、历史传说、社会生活等方面。其中表现藏医理论的《四部医典系统挂图》曼唐,堪称藏族医学的形象化教科书,表现藏族天文历算的唐卡如《须弥山图》等,也反映出藏族独特的宇宙观。

        在技法上,唐卡构图严谨、优美,布局疏密有致,灵活多变,人像的各个部位严格按照造像度量标准、比例进行;着色上强调对比,讲究色彩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色彩的渲染更显人像的立体感;线条的勾勒粗细有致、刚柔并济、顿挫有力,随画面的区别而流畅运用,达到动人传神的效果。另外唐卡吸收了汉地青绿山水、工笔重彩,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佛像绘画技巧,丰富和完善其艺术表现手法。

        在画工上,每一幅唐卡都是画师用虔诚的心灵绘制而成,体现了一种信仰和艺术追求。所以当看到顶级唐卡时,那种震撼与辉煌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 标签:
分享到:

相关推荐

细说唐卡艺术
文摘 董策力 2014/08/19
藏族民间舞蹈:郭庄
襄阳网 2014/08/19
在格萨尔故里听格萨尔说唱
国际在线 2014/08/19